- 首頁
- 問與答
問與答
-
Q. 為何選歐行銷?
A.歐行銷整合團隊專長,提供品牌主經營網路行銷的首要選擇:網站、SEO、Hashtag行銷及粉絲團廣告。
針對客戶需求及企業文化.提供客製化的媒體創意及企劃。根據品牌主的產業,在企劃內容增加互動性及黏著度、並將構思完善的活動訊息或品牌廣告更深度的曝光,讓消費者好感度上升,增加雙向溝通的機會。
從社群的發酵、監控、聆聽,結合不同影響力的社群主導者,進而帶動社群風向。品牌一旦提升產品共鳴度,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你的品牌大使。 -
Q. 網路行銷百百種,對於剛上線網站該如何操作選擇曝光管道?
A.網站上線後,建議先在相關的B2B、B2C活動或討論平台曝光,可以廣撒網站連結;抑或是透過廣告及付費方式,讓網站連結選擇在絕佳位置曝光。
這些皆屬於增加讓大眾看見的機會,但針對已經對你有興趣的消費者,在網站上做相關搜尋,勢必會希望可以將品牌名及消息第一時間曝光在潛在消費者的眼前,這時候就會非常需要關鍵字優化。
關鍵字優化已成為品牌的必須,但是如何選擇正確關鍵字才是關鍵,過度廣泛的花大錢,投競爭者皆使用的定義性名詞,效率有可能相對較差。如何做出正確篩選、即時檢視績效及比對,有經驗的團隊可以減少許多摸索時間、預算及機會成本。 -
Q. 網站上線後,大約多久才會在搜尋引擎找的到?
A.假若原本就有網址,在舊版網站使用的同時也有被搜尋引擎找到過,新版的網站上線後,除非內容差異很大,否則搜尋結果是不太會被影響的。
假若網址為全新網址,網站上線後沒有像搜尋引擎登入或申請「站長工具」的管理功能,
若您的網址屬於新的網址,網站上線後如果您沒有主動向搜尋引擎登錄或申請「站長工具」之類的網站管理功能,並且您也沒有於其它網站或社群、論壇平台做連結曝光的話,那麼您的網站是不容易被搜尋引擎登錄的。因此,建議在網站上線後,可主動向搜尋引擎登錄您的網址,可以的話,最好也申請Yahoo的站長工具及Google的網站管理員工具,如此一來,正常來說網站應該會在二星期左右即可被收錄。
若您要查詢網站是否已被搜尋引擎收錄,可於搜尋引擎中直接輸入您的網站名稱或網址,看是否可找的到。特別注意一點,網站被收錄不代表搜尋排名一定名列前茅喔,若您要讓搜尋的關鍵字排名在前幾頁就需要進行SEO關鍵字優化。 -
Q. 網站上所放置的資料或圖片,是否有版權的問題?
A.網站上所使用的文字、圖片、以及有聲資料等,都應優先取得相關的版權才得以應用該圖文資料,此範圍皆受智慧財產權法所保護。
網頁設計公司基於網站建置需要所使用的素材一定都是已取得版權的圖庫資料,其他相關的公司圖文資料都是經網站製作委託者授權、交付的文案。一旦網站建置完畢後對外公開行使商業行為,網站所有權者便應負起所有網站資料對外的版權聲明與歸屬責任,並留意其所提供之相關圖文資料,均無侵犯他人著作權或其他權益之事。 -
Q. 紛絲團要委外還是自營?
A.幾年前大家處於毫無概念的摸索階段,眾多品牌跌跌撞撞,想盡辦法辦法找平衡點。2017年此問題會浮出檯面,主因為行銷公司代操的價碼大為提高,從早期的一個月四~六萬就有人接,現在Agency Fee從每月10萬~80萬不等,算一算大品牌一年花個四百至八百萬都有可能,但一個全職小編可能月薪只需有三萬~五萬,搭配眾多行銷公司訓練出的社群人才,請四人小團隊一年人事費用大概三百~四百萬可以支應。
而Agency不但每篇素材,每個行銷案都要算,且組織內就也需要管理外包的人員,因此,In House成了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社群經營模式之一。(註: 實際上是看合作項目的談法而訂。)
那到底如何選擇?還是回歸需求與成本效益。當素材產製超過每月六十篇、每月有兩檔行銷活動、每月社群廣告行銷預算超過十萬,即可考慮自組團隊。
一個In House的社群經營團隊主要構成如下:
平台規劃與行銷企劃
小編/文案製作
平面素材製作/影片素材製作
數位廣告操盤手
雖有不少人才一人可身兼多種專長,但仍建議最少有三人全職負責社群平台的經營與維運,除了能互相備援以外,也讓後續規模擴大後的運營能更有效益。 -
Q. KPI轉換:電子商務 vs. 品牌?
A.品牌(Branding)或電子商務(Ecommerce)?是另一個2017年臉書策略的重大議題,投入了數年的資源在臉書上,如果仍只是發產品廣告貼文、知識教學、好康促銷訊息、辦抽獎活動,還真的需要投入種資金資源在上面嗎?何況在自然觸及(Organic Reach)大幅衰退的情況下,要有效果大多需要下廣告預算。
如問社群專家高手,永遠是那句「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說到嘴破,但實際上90%的情況下,就是無法每篇內容都精雕細琢、創意無限、有梗又有料。
臉書上的粉絲頁超過數百萬,單純只是把每一家公司的粉絲頁的目的界定為品牌推廣(Branding)或電子商務(Ecommerce)太狹隘,今年所有的行銷主管需要先做一件事:重新思考社群粉絲頁的價值提供。
粉絲頁可具備以下不同的形態:
顧客服務(Customer Service):如華航粉絲頁有線上客服人員進駐
電子商務(Ecommerce):如PChome、閃電購物網、MOMO購物網
社群互動(Engagement):如餐廳、店家、網路名人、藝人
品牌推廣(Branding):如Intel、可口可樂、Burberry
商業機會(Lead Generation):如管理顧問公司、B2B商家、專業顧問公司
線上媒體(Online Media):如ETtoday、蘋果日報、國家地理頻道、數位時代
拋開紛絲人數、留言數、按讚數,先決定粉絲頁要為消費者提供何種價值?這是今年開始規劃年度計畫前的第一步。
當此決策定案,就可以接著往下發展屬於自身的KPI,細節不多說,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可以根據不同型態來找到KPI設定方式:
這邊也特別兩點提醒:
KPI可以多元組合,不需死守單一種類KPI,即便是我自己經營的粉絲團也都會採用多種不同指標一起看,完全以粉絲團的價值提供來設定。而互動率本身包含:按讚、留言、分享、點擊,瀏覽(影片)皆可視需要單獨拉出來檢視。但石子這邊仍然要提醒,KPI愈少愈容易專注,通常看「首要」、「次要」KPI即可保障社群經營的效益。
媒體廣告購買(Media Buy)指標,不盡然需要跟社群經營KPI完全一致(因媒體採買有時依行銷案的內容而定,不見得每次都跟業績有關),但彼此之間的鏈結愈強,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同溫層很重要嗎?
「同溫層」是近幾年出現的流行名詞,絕大部分也因為臉書篩選你動態牆上的貼文內容有關,在臉書運算邏輯下,每個人動態牆上的貼文愈來愈「客製化」,只出現自己有興趣或喜歡的議題。
因此,這幾年來大批青壯年人口投入公眾議題的熱潮下,往往出現動態牆上只有自己贊成/喜歡/支持那方的言論形式,而有「同溫層效應」出現。 -
Q. 那粉絲專頁也會有同溫層嗎?
A.答案是肯定的,當你在怎麼努力粉絲數成長也猶如龜爬,基本上就進入同溫層領域,對你的粉絲頁有興趣的人大致上已底定。而此點最容易判別的即是「抽獎部隊」的人數。
臉書拚互動,一向就是留言分享按讚抽獎的形式最受歡迎,但你有沒有懷疑過,到底是不是同樣一批人在參加抽獎?如果是同一批人,那我一天到晚辦抽獎活動意義何在?
有個很簡單的方式可以驗證「同一批抽獎部隊」這個假設,網路上的免費應用程式Woobox(下圖),可以讓你把貼文留言的使用者帳號一次導入Excel中,此時只需要簡單的樞紐分析,就可以看是否多次抽獎活動的留言都是同一批人在參加。